近日,玉环县大麦屿街道种粮大户曾德酒三步并作两步赶到卓玉宝家,紧握着眼前这位昔日农办主任的手,使劲忍住眼泪。
“老曾,您怎么来了?”做过肝脏肿瘤切除手术的卓玉宝,双手努力地握着老曾的手。
“阿宝啊,你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!”年近七旬的老曾看着比自己小20来岁的玉宝瘦弱的身子,一脸的心疼,“你这可是为大家累的!”
扎根基层,干一行,爱一行,勤勉尽责
卓玉宝在从事综治工作之前,是名抢手的农技“好把式”。
1981年高中毕业后,家境窘困的他不甘心就此荒了学业,后参加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学专业学习,当起了古顺公社的一名农科员。
父亲也是个种田能手,但在他眼里,玉宝种田会用脑子。
上世纪90年代,当父辈们躬着身趟在水田里,规规矩矩插秧时,卓玉宝却在自家田上试验着抛秧技术。粘满泥巴的手娴熟地抓起一把秧苗,从容地向前方上空抛出,秧苗连着根土,似飞镖又像羽毛球,自然插落在松软的田上。
与手插比起来,抛种的秧苗难免乱七八糟,东倒西歪。父亲看了直摇头,认为儿子这是在胡闹。邻田的老农杵着锄头看了也在笑。
然而,三五天后,秧苗齐刷刷地站立起来,长势喜人。收割时,看似不靠谱的抛秧栽培,早稻亩增45公斤,增率11.2%,且节约用肥、用药,还省了地膜毛竹和移栽用工,再扣除秧盘折旧款等,在当时每亩大田平均能增收节支165.08元。
眼见为实,当地农户纷纷跟着玉宝改用抛秧,告别了“面朝水田背朝天、弯腰曲背种稻田”的千年传统方式。1995年,陈屿镇全镇推广抛秧栽培,增加经济效益12.5万元。卓玉宝因此荣获市政府颁发的农业丰收奖,戴上了大红花。
时任古顺公社农科站站长的何连高回忆,从集体化生产转承包到户的头几年,农民不会自己育种催苗,卓玉宝就义不容辞地接过这个担子。
煤炭通过管子输送热气,尼龙薄膜围起来的温室很闷。24小时要保持恒温37摄氏度,乍暖还寒的早春,玉宝漏夜守望。下半夜累得眼皮直打架,他就靠闹钟提醒,定时观测温度计,增减煤炭控温。
心系群众,你点单,我跑腿,无私奉献
1991年,古顺有340亩早稻僵苗,村民有点措手不及,怀疑是白叶枯病,用药后却没有起色。卓玉宝仔细查阅农业植保手册,认真对照研究,判断是缺锌,邀县里专家会诊得以确认。村民赶忙改施锌肥,禾苗转危为安。
为改良种子,卓玉宝和何连高西进金华,北上嘉兴,不辞劳苦。“那时候玉环去金华,要转好几趟车,路差还要翻山,都是天蒙蒙亮出门,天黑才能到,但阿宝从不推辞。”已70高龄的何连高感慨。出门万事难,为了给公家省钱,两人都是住最廉价的小客栈,“有一次住的是铁皮屋,正好是7月份最热的时候,屋里像蒸笼,蚊子还特别多。”
那个年代,良种紧张,嘉兴新培育的香米供不应求。玉宝三上三下,终以诚心打动了对方。“后来玉宝转岗到综治工作,能做好调解,我一点都不奇怪,这个人做人做事特别实。”何连高说。
好不容易买到了种子,但那时五吨载重的货车难觅,玉宝头顶烈日,手举“带货”的纸板,一连守候了三天才搞定。
何连高大卓玉宝18岁,处处被玉宝关照着。“天热,路面烫得跳脚。玉宝自费去买了瓶矿泉水给我让我去树下躲躲日头。”时过境迁,老何却记忆犹新。“当时一瓶矿泉水的价格抵得上一瓶啤酒钱哪,实在过意不去。”
“那年香米在大麦屿试种丰收,村民们连说这米香,都不用过菜蔬了。”卓玉宝说,看到这一幕,自己再苦再累都值。
卓玉宝力促大麦屿农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,共发展“一优两高”农业带头人100多户。曾德酒就是其中之一。
陈北村的曾德酒现种有300多亩粮食。早年启动资金捉襟见肘,信用社不批,2万元难倒英雄汉。卓玉宝几经协调,架起金桥。为了帮助老曾科学种田,玉宝手把手传授“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”。农闲不闲,收割完水稻的农田里放上土豆种,铺上稻草,种收两便,曾德酒笑逐颜开,连连向玉宝称谢。
1998年,已过花甲之年的黄志兴从陈屿文旦场负责人一职上退休,闲不住又在陈岙里村田岸头山上包下125亩荒山,开垦种枇杷。
披荆斩棘、平整土地、修路凿山、开渠引水……第一年投入就达16万元,而枇杷挂果至少得五六年后,生产成本逐年剧增,黄志兴压力不小。
田岸头山海拔近200米,荒山杂草丛生,山路崎岖。卓玉宝不间断上山帮忙鼓劲,出谋划策,帮助黄志兴走出?“以短养长、种养结合”的创收路。
生姜市场看好,老黄利用果园苗期空地,套种生姜等市场需求旺盛的经济作物,还兴办了养鸡场,鸡粪用作枇杷肥料。3年里,黄志兴净收入8万多元,缩短了果园的投资回报期。
修建海塘,风里来,雨里去,兢兢业业
台州地处东南沿海,大麦屿境内海岸线曲折绵长。台风暴潮频发,破坏力让海岛百姓损失不小。1995年12月份,卓玉宝从当时的古顺办事处调任陈屿镇农办主任,立即接手下青塘、普南塘等9条3.64公里等海塘的除险加固工程。
“9711号”台风登陆温岭,重创浙东沿海,省里吹响了千里标准海塘建设的冲锋号。“大麦屿任务是建长屿塘、草皮塘等4条标准塘约8公里,加上另外7条大小海塘,总长度近12公里,是玉环县承建海塘工程量最大的乡镇。玉宝与我一起作战,是个实打实的好干部!”时任陈屿镇副镇长的郑元荣谈到为此并肩奋战了近7个春秋的老部下,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。
郑元荣和卓玉宝勤勉尽责,兢兢业业,两人顶着严寒酷暑,起早摸黑,风餐露宿。一直像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的阿宝,也有“狮子型”的担当。“从没见到他和别人红过脸,那天真急了。”海塘坝的模板接缝大了点,弯弯曲曲不严实,玉宝见了,二话不说就要返工。本来工程专门安排了监理,但玉宝代表业主单位,双重监管一丝不苟,“信任不能代替监督,严管才是厚爱,我得为身后的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负责。”
混凝土浇筑时,他绝对不容许振动机随便捣两下就算,密实度差一点都不行。“人手紧张时,他还专门请了村里德高望重又懂行的村民代表站在混凝土搅拌机旁,把关水泥砂浆的配比。”大麦屿街道农渔办的徐仁法一起见证了标准海塘的建设,对玉宝的敬业感佩不已。“老郑和玉宝两人搭档特别投入,两人在任时几乎包办了大麦屿所有标准海塘的建设,保质保量,被村民夸为两个‘老革命’。”
郑元荣现已退居二线,令他欣慰的是,他们负责修建的海塘经受了“桑美”“森拉克”和“云娜”等台风的严峻考验,当时沿海部分地区发生了接近历史实测的最高潮位,但没有一处标准海塘决口,发挥了显著的防台减灾作用和效益。
草皮塘、长屿塘离明珠巷的老家不过3公里,但劳碌的卓玉宝很少能有闲暇回家看看。即便后来转岗综治工作,常走街串行去调解路过家门,玉宝也是脚步匆匆。
玉宝的父亲和弟弟住在老旧的两层小楼里,弟弟因身体不好一直未婚。相对玉宝取得的荣誉,年近八旬的父亲更关心大儿子的身体,“玉宝是家里的顶梁柱”。
玉宝弟弟见我们进来,用抹布使劲擦着堂前的八仙桌和长凳,招呼我们坐下。听到当下为卓玉宝点赞者众,弟弟憨憨地说“一般,一般。”也许,弟弟是以他朴实的言语望兄长保持平常心。说完,他又跑回厨房间,帮父亲洗碗筷,忙个不停。
“阿宝在街道常加班,还要经常驻村联村,我理解他。”老人的皱纹很深,身子偏瘦,吃完晚饭就骑着车去附近厂里上夜班看门。卓玉宝担心父亲年纪大了劝他在家歇着,但老人说“看厂省力”,固执地坚持着。
“老太婆走了有17年了,节假日阿宝都会尽量赶回,家里家外帮着张罗,还经常给他弟弟买新衣服。”老人夸道,“儿媳也很孝顺,抽空常会炖好鸡鸭补汤,和孙子一起送过来。现在又要忙着给阿宝煎药,真是辛苦她了。”
连日阴雨,巷子里泥水遍布,卓玉宝踩着泥泞,但步履坚定。